時間管理大師養成之術
現代人生活繁忙,大量的資訊衝擊,碎片化的時間使我們很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。如何掌握時間,控制時間的自主權,將會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,在相同的基礎之下,透過系統化的管理,自律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益。
本篇將告訴你
為甚麼我們時間總是不夠
切碎的時間與資訊,讓我們無法專心致志
智慧型手機的發明,讓人們隨時都在接收資訊,不同於以往在辦公室的作業,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,包括通勤、吃飯,甚至是洗澡時,都可以藉由語音助理協助工作的管理。
而碎片化的資訊,使我們吸收資訊與組織時,常常面臨不完整的狀態。我們必須先體認目前環境的狀態,以及我們面臨到的狀態,方能夠掌握現況,依照現況進行調整。
大多數的時間,我們都在摸魚中浪費
仔細盤點自己的時間,你會發現擁有完整的一小時,是件很奢侈的事情;然而人會習慣以整數計算時間的分配,但大多時候我們會發懶,所以預計整點要做事情,都會拖到 05 分才開始,又會因為想要提早休息,或是剛好幹勁來了,於是又拖延了 5-10 分鐘進行下個任務。
又或是,因為時間極度碎片化,所以我們即便意識到等等有個 5-15 分鐘可以做事,也會讓自己休息,然而我們卻沒有發現,我們一天有好幾個 5-15 分鐘就這麼被浪費掉。
你真的確定,每一項任務的所需時間嗎?
從開頭到現在講的任務,指的是每一段時間,我們要做的事情。這邊的事情不只是工作,包括休息也算是一項任務,每一項任務跟任務間的安排,構成了一日的時間軸,因此,明確的知道每一項任務的所需時間、設定緩衝時間,就會是時間掌控的關鍵。
然而,在學習管理時間之前,我們並不熟悉每一項任務的時間長短,因此常常錯估了任務所需要的量體,碎片化的時間搭載著大量的任務包,使的我們總是覺得時間應該不夠做這件事情,於是我們便會把時間拿去休息一下,一不小心休息太久了,一天也即將要結束。
時間管理的優缺點
明白自身的工作量,分配每日的工作時間
我們總有一堆目標想要完成,卻總嚷嚷著沒有時間去做它,從現在開始,就換我們逆向過來,追趕時間前進吧!因為管理時間就是管理任務,所以在控管時間的同時,我們也可以明白有多少事情還沒有做完,需要花多少時間來建構緩衝期。
有節奏的進行每天的任務
習慣管理時間之後,我們將不受制於制式的時間安排,更多的時候我們會逆向追著時間跑,想要知道明天、後天,下一週的排程,預先知道每一天可以有多少時間做甚麼事情,有節奏地進行每天的任務。
滾動式修改每天的時間分配
因為預先知道工作量,以及安排了突發狀況的緩衝,所以我們對於每天的時間分配,有了基礎信心以及調整的方向,即便遇到臨時的任務,我們依然可以隨著不一樣的狀況滾動式修改。
時刻回頭檢查,其實很煩
因為我們需要預先知道,我們手頭擁有的任務跟時間有多少,所以時不時接需要回頭檢查是不是有其他項目漏掉,或是在有突發狀況、新邀約的時候,我們無法馬上的下決定,一項任務、排程的進入,將會牽連到後續的時間安排。
掌握時間管理的要素
五大要素,結構化一天的生活
要掌握時間管理,首先得盤點我們可用的資源、將要進行分配的項目有哪些。
- 每日可以用的時間
每個人一天都有 24 小時可以使用,扣掉以下的的要素之後,你會發現,每天可以給自己用的時間並不多。 - 既定任務
睡覺、工作、通勤、吃飯、洗澡皆算在既定任務內,自由工作者的既定任務以自由項目計,通常整天的 8-10 小時左右。啊對了,如果有另一半,建議也把陪另一半的時間放在既定任務裡面。 - 自由項目
看書、健身、運動、線上課程、約會與聚會等等,則以自由項目計,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時間,建議也以自由項目計。自由項目大約會佔整天的 4-6 小時左右。 - 休息時間
在工作項目接工作項目之間,建議安排 5 分鐘休息,以番茄工作法為例,一天大約會需要 5-10 個休息的時間,集合起來約 30-60 分鐘。 - 緩衝時間
因為每天事情絕對會做不完,所以安排 1-3 小時時間,不只是拿來放空,而是作為突發狀況的應變時間,可以視為比較機動的時間,或是不小心休息與工作超時的緩衝。
將大任務化為小任務
超過兩小時的任務,一律都視為大任務。
以找工作舉例,有可能會花到一整天的時間,所以我們必須將任務切割,切個單位最好以 30-60 分鐘計。於是我們可以將找工作分為以下幾個小任務:
- 盤點自我優劣勢( 30 分鐘)
- 想要的工作類型以及順位( 30 分鐘)
- 搜尋並儲存相關工作( 60分鐘)
- 搜尋與分析已儲存職缺之公司( 60-120 分鐘)
- 依每個公司撰寫不同履歷(還要再細分)
- 撰寫信件、寄信( 30-60 分鐘)
盤點下來,我們就會很清楚的知道,「找工作」這個項目,需要花大約 5-7 個小時完成,再回頭看看上層的時間表,加上休息時間的扣除,我們可以知道,光是找工作,可能就會耗費 1-2 天的時間完成。
四象限區分輕重緩急
劃一個十字,左邊為急件、右邊為緩件,上半部為重要事項、下半部為不重要。通常急件都是他人要求,緩件為自己給自己的目標。這是很常見的工作項目分類法,也很建議大家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通常我會把給每個事件用便利貼寫下來,畫四個象限編號輕重緩急,再按照順序將任務排進每天的行程裡面。並且在便利貼上寫下任務萌生的時間,離建立時間越久遠以前的任務,會越急迫提醒自己優先完成。
穩定心態面對每天的變化
當你開始規劃自己的時間,一定會面對到挫折,以穩定的心態,一步一步的踏實完成,養成習慣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- 為甚麼我明明安排好了,卻沒有達成。
- 為甚麼那麼多事情,感覺做不完。
- 所以我這樣安排是對的嗎?
有開始就是好事情
剛開始安排任務的時候總是會信心滿滿,安排任務之後,需要強迫自己一定要達成自己安排的事情,例如說我今天計畫要運動,就一定要出門運動,即使你規劃了 1 小時,卻只做到 15-30 分鐘,那也沒關係,要想著:「有開始就是好事情。」
以獎勵與期待,協助完成每天的痛苦
我們總是不想面對工作與任務,藉由小獎勵可以協助自己期待完成一件事。例如早上規劃了起床與工作,如果都有達成的話,中午就獎勵自己吃鱈魚便當。獎勵一定是要超乎日常的好,感謝自己又達成了某項目標。
進階獎勵則可以以存錢為目標,像是買一台相機、或是Switch等等,每達到了一天時間規劃,就存 100 元,最後三個月以後,就拿去買喜歡的東西犒賞自己。
強迫習慣,而成為真正的習慣
一個人養成習慣需要 21 天的連續達成,也就是說,如果我設定要 9 點起床,只要 21 天都在 9 點起床,接下來身體就會習慣在 9 點的時候起床。
回到第一個所說的,有開始就是好事情,藉由對自己的身體下指令:「規定的項目一定要實踐。」我們就可以慢慢養成,「只要自己規劃時間內要做到的事情,就一定會完成」的習慣。
任務管理的 APP 推薦
以上的建議跟想法,如果無法付諸實踐,都將淪為空談,以下推薦幾個日常我們常看到的軟體,還有些新軟體,幫助大家一起成為時間控管達吧!
Google Calendar
這個每個人手機裡面都有的軟體,或成為時間管理基礎的最佳工具!
- 手機觀看:有分週、月、三天與整日時間表看每天的工作項目跟任務,建議以月先規劃一週的進程,再進入一天的時程把每個小時要做的事情安排進去。
- 全平台通用:Google Calendar 在跨平台做的非常好,橫跨 IOS、Android、平板與電腦,基本上連動帳號就可以全平台適用,到哪都可以掌握一日的工作時程。
- 慎用標籤:Google 的標籤顏色很多,且皆為彩度高的顏色,建議使用 4-6 種顏色標籤即可,眼睛會比較舒服點。
Time Tree
適合專案團隊、家人與情人的共用時間管理工具。
- 簡潔介面:比起 Google 高彩度的標籤傷眼睛,Time Tree 的色調偏向日系、柔和的用色,就會很想常常開起來看。另外桌面工具的介面設計也很精美,有半透明的選項唷(大推)!
- 團隊共用:一開始接觸到Time tree,是因為要做大型專案,所以團隊的成員通通都使用 Time tree 作為各部會討論的約定時間工具,在專案結束之後,我也將 Time tree 作為其他專案還有私人的時間管理工具。
- 內建聊天室:Time tree 因為是比較偏向團隊協作的工具,所以在每一個行程內,都有個留言區可以讓工作團隊們交流,我個人使用的話會把留言區作為進度或日程的紀錄與備註。
Trello
以任務為導向,控管時間與每日行程。
- 任務卡牌:以卡牌式管理任務,並可以設定截止時間。個人以看板設置每天早中晚以及任務存放區,完成的任務長按封存,沒做完的任務就會移到下個時段,因為上面都看的到時間的安排,所以很容易知道甚麼任務拖比較久了。
- 簡潔乾淨:在時間管理層面,我會很強調介面的乾淨,因為介面如果不乾淨、東西一堆,很容易就會讓人不想做事。Trello 的介面很乾淨,操作也非常簡易,唯一小小缺點就是要每天看,不然很容易忘記去更新項目。
- 資源指派:Trello 可以指定死線時間與人員,並且可以依照任務性質或緊急程度,幫任務卡片上標籤顏色,若要綜觀資源分配的話,Trello 是非常好的評估工具。
時間塊
記錄每天時間的使用,分析與調整每日狀況。IOS 專屬。
- 時段分割:免費版的時間塊,把一小時分成 2 個 30 分鐘,付費版則可以分成 4 個 15 分鐘,將碎片話的時間更完整單位記錄。在控時則可近乎精準,而不會因為 30 分鐘太大片而不知如何使用。
- 時間分析:日積月累的記錄下來,時間塊提供了分析與篩選的功能,讓你可以在每個禮拜、每個月,回顧自己的時間運用,提供了折線圖與圓餅圖的功能,這是其他專案工具與時間管理工具做不到的,非常推薦大家試用一個禮拜之後回顧看看自己的時間分配。
- 標籤自定義:時間塊的標籤是可以命名的,並可以自定義顏色,極代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,無限增加標籤,並且按照自己喜歡的顏色去定義每個標籤的意義。這邊依然要提醒,建議 4-6 個顏色即可,且不要使用大量高彩度,眼睛會不舒服。
小番茄
時間與任務並行的管理工具,亦可以記錄每日行程。
- 以時間塊制定任務:知名的番茄工作法把時間以 30 分鐘為一個單位,協助讓大任務變成小任務,而番茄鐘就是因著番茄工作而生的時間管理工具,以每顆番茄為一個單位獎勵,滿足人類的收集慾望。
- 休息時間記入時段:番茄工作法的 30 分鐘由 25 分鐘專注加上 5 分鐘休息組成,讓我們不用額外記錄休息的時間,並且適當的控制了休息的時間,讓我們長跑自由項目的同時,也不會因為過度專注而疲乏。
- 白噪音、杜絕APP:小番茄額外還有白噪音的介面,可以在工作的時候背景釋放白噪音協助專心;另外也設置杜絕 APP 的功能,如果工作到一半想要去滑其他軟體,將會被禁止,以達到百分百的專心。
再多的工具都是方法論,惟有實踐執行,才能夠控管放飛的時間,掌握自己的人生。
感謝您的觀看,我們需要您的鼓勵,支持創作文章!
謝謝你的閱讀,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聯絡我們✍
你也可以拍手鼓勵我們並表達想法,詳細請參考下方。拍手「1下」: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凡讀過必留下拍手😉
拍手「2–10下」:謝謝你的喜歡,我們會持續努力💕
拍手「10–20下」:持續關注這類型內容資訊,感謝你的注意!
拍手「20–50下」:拍好拍滿50下!想要加入我們,那就大聲說出來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