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創週記|下定決心創業的那一刻
在2019年下旬,因為受到 複雜生活節 的影響,因此在主辦人皓甯的鼓勵之下,我找了一些人,開啟了夢寐以求的策展之路,直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年,預計在今年初要登記成為公司。
想要慢慢紀錄一路走來的日子,也希望自己能夠給一些正在努力的人一些想法分享,不一定是最精準的分析,希望可以一同加油。
希望用每一週、一個主題,跟大家聊聊,一路新創以來,每個階段我們在意的事情,以及需要思考的點。同時也記錄自己的成長,或許回頭看看會覺得很好笑,嘛,這些都是長大的過程。
本周主題|下定決心創業的那一刻
- 我是誰,為甚麼走入新創
- 那一刻,與家人溝通的壓力
- 那一刻,面對社會的不看好
- 那一刻,面對夥伴的支持與匱乏
- 這一刻,看看一事無成的自己
- 最後,我想告訴一起努力的你
我是誰,為甚麼走入新創
嗨,我是勒那,2021年,我24歲;一個大學設計系當醫學系在念的女子。
因為重考的關係,我比同輩晚了一年進入大學,而在大三的時候發現設計系不適合自己,熱愛策展的我,便轉向未來學院就讀,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跨領域的科系,修完自己系上的必修,支持你選修學校的所有課程。
然而,我自己喜歡的策展,倒也不是純粹博物館類型的策展,比較像是複合式的活動,綜合演講、演出、展覽等等方式呈現的活動;或是以實驗性的互動,傳達某個理念的行為。
2016年,第一次參與複雜生活節,那是一個有各領域的英才交流的場合,有設計、教育、議題、政治、文化、人資、商業等等,各式各樣的大神們,分享自己的經歷還有一路走過來的信念。
在活動結束之後,我就一直想著
如果我也可以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,那該有多好。
享受在思緒快速交流的當下,重新找到自己的目標,充電後再次出發。
於是找皓甯討論了,如果我在自己的大學,可以怎麼做?
「雲科不是設計很強嗎?那就從設計先開始吧!」
那一年,2019,我轉系到前瞻學士學位學程,一個很自主學習跟思考的科系,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下,我向皓甯申請實習,開始了正式活動策展之路;在那之前雖辦過一些活動,但這是第一次,把目標放大、把團隊擴張,挑戰從未有過的複雜性活動策展。
硬著頭皮,還是幹完了許多事情
第一次當團隊總召的1.0活動,我們在雲科辦了設計售票論壇,邀請九位講師,涵蓋平面、產品、創業、插畫、藝術、互動設計等等,票價從 550 到 1200 都有,在免費講座都沒有人要來的雲科,我們售票滿百。
在沒有任何人事預算的情況下,倒也是賠了不少,然而一次的活動,我們建立起了自己的活動品牌。
老實說這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,剛好可以拿來抵學分,所以我就用來申請了學校的實習,然而可怕的是接下來。
因為強調自主學習,所以我們的課程很多都是需要繳交自己領域的成績,像是比賽、實習等等,將接下來大三的課程,一併申請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課程作業,或許一開始是想要做些很有怎麼樣的事情,到中間繳交作業時,雖然延續了品牌的生命,但不一定延續了第一次的精神。
這就算了,越賠越多錢,若說是用錢再買學歷跟經驗,一點都不為過。
而在籌辦活動的過程中,儘管迷失還是繼續前進了。
我遇過有公司想要買下品牌,也遇過笑著看我賠錢的潑冷水仔;
因為不懂領導所以曾被團隊 Diss 到不敢面對現實;
卻也在跌跌撞過程中,看見一再再支持自己的雙手,
扶持著自己前進。
迷迷失失,有時更需要的是推力和強迫
老實說,如果沒有學校的交作業,我應該不會想要繼續做設計現場,第一次做完設計現場,就明白了自己的脆弱與不成熟,很多次想要放棄了現場,想著許多人的支持、還有建議改進,就一直讓自己想要試試看,能夠做好到甚麼樣的程度?
反正學校也願意讓我嘗試,用這個活動作為我的作業。
當然還是要有一定的門檻,例如申請計畫、例如要售票、或是把一場活動辦完--有時候,在艱困的狀況下,能硬著頭皮辦完也是一個成就。(例如剛爆發的疫情前夕,還有漸漸暫緩時)
我們有六選一的畢業門檻,分別是:育成創業、自行創業、募資平台20萬、公司預聘用、舉辦個展、個人論文;我當初是選擇以這個品牌創業還有舉辦個展,但因為時程關係我來不及登記公司,所以最後以舉辦個展,整理活動的種種,作為畢業門檻。
但在確定以哪個做為最終畢業門檻之前,我就申請了屏東青創聚落的辦公室進駐,同時也在 2020 年末收到了放視大賞的邀請行銷合作,進入空間之後,亦有機會為青創聚落進行空間的活化,種種的機會,讓我萌起了創業的衝動。
俗話說,要一個人去死,就叫他去創業。
我可能真的被很多人討厭,他們都說,這很適合創業,或是你幹嘛不創業。
重新思考,自己要做甚麼,準備跳入大坑坑
再次審視自己的目標與初衷,再回頭看看一年來的自己,除了半推半就地被創業,或許心裡還有些虛榮、好奇跟衝動,讓自己踏上了創業之路。
- 除了我以外,還有誰想做這件事情嗎?他有成功嗎?這個社會上是否需要這樣的公司存在呢?
- 我想要甚麼?想要做些甚麼?創業是否可以協助我完成這樣的目標?
- 我能承受失敗嗎?可以接受多大的失敗?我在甚麼時候決定要結束?如果不結束,他會是怎麼樣的成長?
把上面思考完,我想是時候,來賭一波,反正我也只活這一次。
那一刻,與家人溝通的壓力
若有似無之間,你會發現親戚都在問你,你以後要幹嘛。
我父輩家其實蠻傳統,我一直都不敢問家人的想法,就是讓家人知道我有一個活動在進行,但也不敢跟家人說,我把打工的錢都賠進去了 :)
在親戚眼中,我是一個重考念大學,讀一讀又延畢,24歲還沒進社會的小米蟲,雖然生活所需跟房租都自己賺,但還是多花了家裡的錢,幫忙繳大學的學費。
阿公很希望我能夠找一份公務員的工作,老爸老媽想要我快點念完大學,其他人沒有想法,我猜媽媽那邊的親戚對我意見應該也有,弟弟跟表妹都沒有念大學,莫名其妙我是目前家裡學歷算高的人,期望當然也莫名其妙的越來越大,再加上自己給自己的堅持與標準,就會希望能夠有些作為,而不是渾渾噩噩度日。
許多事情,你必須要跟家裡鼓起勇氣坦白,就會發現世界很不一樣。
某天我打電話跟我媽說:「媽,我有件事想跟妳討論,就是我之前不是申請了青創聚落嗎?那個審核過了,現在有案子,然後我就在想,可不可以登記公司,創業創起來。」(超隨便的語氣)
雖然看起來很隨便,但我當下心裡有點忐忑,很怕被否定,還在想,如果她否定,我應該要怎麼去思考跟反駁。
「妳就去做啊,妳可以欠我錢,但不能不記帳,我可以幫妳寫網頁。」--資深軟體工程師的我媽。
於是我們開始聊了,哪裡有資源,她可以給我甚麼樣的支持。
我還以為家人會一直靠北我花了一堆錢,看來只有我爸會哭這哭那,但心底肯定是擔心自己的,因為爸媽每天都會聊天,我跟媽說了甚麼,我爸就會知道,所以我跟媽討論完,爸一定知道我想創業,他沒有在 Line 上講,應該就是沒事。
不要反對就是最好的支持。
上面這句話,送給每一個看著自己孩子創業,很擔心的父母。
或許大部分的父母被對於創業沒有概念,要去嘗試一件冒險的事情,本來就是會令人害怕的事情,創業路上本來就許多忐忑,這時候需要加油,不是冷水。
那一刻,面對社會的不看好
讓一個人去死,就勸他去創業吧
不知道這是哪來的話,常常聽見,讓人覺得創業好像很可怕。
事實上,是蠻可怕的啦。
莫名的社會壓力會有,但更可怕的是看見同儕一個個找到工作,或是繼續升上研究所,自己一事無成的感覺更糟。
有些工作一陣子的朋友,大概就會在這時回頭問你:「之後有想要做甚麼嗎?」如果回答想樣創業,接著大概就是排山倒海的疑問。
「你有辦法嗎?你有錢嗎?你知道市場在哪裡嗎?可是現在不是有 XXX 在做這些事情了嗎?那你這樣之後可以賺錢嗎?」雖然是抱著好奇心的疑問,但背後大概就是質疑吧,那種不被相信的感覺,老實說挺糟的。
然而這也是種訊號,反思自己到底準備好了沒
從上述的問句,就可以發現這些都是最最初期需要思考的事情,如果沒有準備好,蟒然創業真的就是自掘死路。
抱著理想活著或許充實,但生活與生存之間,更要好好地問自己:
我,真的準備好了嗎?
有些人因為生存,放棄了生活與理想,放棄的不甘心會移駕到自己身上,面對這些不情願總是感到刺痛、或是一些酸楚,畢竟正在創業的我們,只能不斷地給自己挹注信心,再給他人消磨。
倘若面對這些有點酸刺的問題,都能夠信心滿滿的面對,也能夠好好的分析自我狀況,並且做好準備,那麼,你的確是準備好要接受市場的挑戰了。
那一刻,面對夥伴的匱乏與支持
當過失敗的領導者,更能體諒夥伴的可貴
在第一年帶領團隊時,我們所有成員都是自己人找自己人,用很多時間去一個個聊過對於活動品牌的想像與看法,確保彼此目標一致,然而卻沒有確認大家的時間跟能力,僅憑「某某社團/系會幹部」,就覺得對方應該可以勝任某些職位。
奉勸各位主管們……有時候拿出來成績好看,不代表他做的事情真的很棒。
不棒的原因可能有三種。
- 目標與想像不一致
- 心有餘而力不足
- 中途放棄卻無法中離
當夥伴們開始力有未逮,我沒有及時察覺,盡早放生,更是反向的往內拉攏,希望可以靠初衷燃起大家的希望--奉勸一句:「及早撒手,後事無憂。」
當對方已經扛不起壓力與工作量,品質下跌同時已經在自我挫敗,過度的鼓勵與添加自信,加上情緒勒索,始得夥伴硬著頭皮前進,交出個不三不四的東西,惡性循環之下,將導致團隊分崩離析。
每個人都對自己有期待,做不到原定期待也會自責,適時的休息或是下階梯,讓彼此都有冷靜跟緩衝的機會,調整好之後再度上戰場,將會有更好的表現。
再次努力,需要更好地向下管理
10 人的團隊,最後剩下 1 人繼續,畢業的畢業,工作的工作,研究所的研究所。 2020/3 月,因為課程關係獲得一個小夥伴,緊密的拋接球之下,7 月活動結束之後,我們開始找尋下半年度夥伴,並且開啟新的小團隊協作模式。
新的團隊管理,更重視成員的時間與壓力分配,更尊重成員的情緒與課業,收斂發散不深度的空想,並適時踩下煞車,停損點的評估極其重要。
在半年的努力與合作之下,我向他們提出了創業的想法,並且一同討論公司的目標,邀請夥伴們一起思考與挑戰自我,是否願意在畢業後,繼續支持一手扶養大的品牌。
沒有人有義務陪你賭上未來,若願意支持過度困境,便是萬幸。
每當我向團隊提起建立公司的想法,並邀請加入想像,他們即便害怕亦願意開始描繪,對於我而言,便是最大的鼓勵。
畢業即創業,沒有多少人敢擔任一個不穩定的事業體,在討論之後,我們都滿意未來 Case by Case 的合作方式,一部分我們有習慣的溝通模式,二來也可以減少開銷,我所不足的部分,有個夥伴能夠撐住。
這一刻,看看一事無成的自己
畢業即創業,是否真的好比失業?
雖然比起一般大學生,我有許多經歷,然而放諸社會,也只不過是個「會辦活動的人」,並且以台灣的市場而言,會辦活動的人太多,甚至他們辦的活動、展覽,一個個都比我大,售票、合作各種贊助,就能夠賺許多錢,而錢在台灣就是實力的象徵。
創業很可怕,就代表沒有穩定的收入,因為 24 小時都可以自由安排工作,所以會開始斤斤計較每一分鐘的時間,是否有賺到錢,或是鋪張賺錢的機會;每一個選擇,都影響著公司未來的發展。
沒有真正靠自己的工作經歷,算是好經歷嗎?
在大二之後,我就很少工作了,進到未來學院之後,也把時間都放在設計現場的品牌上,直到今年確定自己要做公司開始接案,之前雖然有在其他公司做過社群,但終歸不是正式的訓練,許多經驗都是摸索出來的自己,很怕沒有辦法開始獲利,即便只是打平的獲利。
一直以來的實習,我幾乎沒有製作出自己的履歷,而是都靠著人際的關係,進到所想要的公司實習,或是公司底下實習同時,也成長著設計現場的品牌。
一直很幸運有好實習機會的我,並不知道把自己放到社會上,會是怎麼樣一個水準,也因此某種程度上對自己蠻自卑--
一個甚麼都沒有、甚麼都不是的我,學著一些強者們想要創業,是不是搞錯了甚麼?
然而,綜合了以往前輩的經驗分享,回頭看看自己現場的迷惘,梳理出了一個說服自己往前衝的想法:
年輕的時候失敗最沒有成本,因為你甚麼都沒有,所以也沒什麼好失去。
甚至跟家人聊天的時候,連我要做甚麼都沒有問,就全力的支持,支持女兒的背後,家人在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事「相信」;若連自己都無法相信自己,是沒辦法讓他人相信你的。
一如去年,我空手畫大餅想要嘗試策展那樣,只要說了、做了,就會有人跟上。
「妳在描繪理想時,是讓人深信這是會發生的。」來自朋友,真誠的告知。
推坑讓人做一件事情很簡單,推坑要人經營很難,因為投入了時間、精力,都將可能化成泡沫,人生沒有幾個三年可以這麼冒險的衝;倒不如換個角度與想法:
人生也沒幾個三年可以讓自己這樣嘗試,用一個三年來試試又如何。
最後,我想要告訴一起努力的你
這裡還有瘋子嗎?如果有,大概是一起看著文章的你
或許是因為認識勒那才看文章,也或許是因為聽到分享來看文章,不論你是不是在創業,或是嘗試想要做一件事情,累積,永遠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事情。
每一次的累積,都將堆疊出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每一天我們都在選擇,選擇如何過的更好;並且應該嘗試思考,甚麼才叫好?甚麼才是理想生活?甚麼才是我們可以為自己、社會帶來的價值?這些沒有答案的東西,總在每天的選擇之中,慢慢被摸索出來。
一旦能夠掌握前往的方向,即便選錯誤,還是能夠修正,繼續前進。
累積不怕晚,只怕不敢開始
或許很多時候都會覺得,自己還缺乏了甚麼東西,所以不敢嘗試做些甚麼。我的建議是,先做了再說,反正絕對不會有人準備好,不如先做,做完之後再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正;反正,活著一輩子都在修正。
對我來說,活著到後來就剩這幾個 SOP 了。
分析、選擇、執行、驗證、修正
- 分析:目前的狀況,盤點資源,釐清自己想要的東西,看看現在有哪些選擇。
- 選擇:了解每個選擇帶來的結果,評估是否可以承擔,挑選最適合自己狀況與能力的決定,著手進行。
- 執行:瞭解目標、規劃後就行動,反正做出來再說,如果做不出來,就退回去選擇階段,找備案製作。
- 驗證:將結果呈現,接受結果、邀請各路指教,接受批評,感謝各路回饋。
- 修正:反正絕對不是一百分,那就針對批評的部分,重新規劃、修正,在一次,挑戰自己,也回饋給指教的人們。
以上大概,我目前生活每天都在做這些事情,小從起床耍廢玩手機 3 小時之後才開始問自己這是我要的生活嗎?大到每一次在規劃活動、決定每一個人生的岔路,都是這樣想。
不要害怕失敗,沒有人天天在中獎的
每個人都會問說,如果失敗了怎麼辦?你的後路是甚麼?
額,其實我真的沒有所謂的後路(笑)
在分析的時候,就會知道最糟的狀況了,而台灣只要願意工作,就會有薪水,有薪水還有甚麼是解決不了的嗎?
而人生最糟的狀況就是死亡,在還沒有好好活過的現在,選擇放棄會比堅持下去還要困難。
那就繼續走,如果要放棄,那也想想放棄之後的自己,還有甚麼想要做,還有甚麼要努力,再一次的分析、選擇、執行、驗證、修正,輔以溝通與討論,或許我們永遠不會成功,而我們也永遠不會失敗。
感謝您的觀看,我們需要您的鼓勵,支持創作文章!
謝謝你的閱讀,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聯絡我們✍
你也可以拍手鼓勵我們並表達想法,詳細請參考下方。拍手「1下」: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凡讀過必留下拍手😉
拍手「2–10下」:謝謝你的喜歡,我們會持續努力💕
拍手「10–20下」:持續關注這類型內容資訊,感謝你的注意!
拍手「20–50下」:拍好拍滿50下!想要加入我們,那就大聲說出來💪